3月14日,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就房地产问题的表态,引起全国民众的热切期望,有网友甚至按总理提及的“合理价位”计算出了各地的“总理房价”。对这个“总理房价”,网友或可“莞尔一笑”,但对房地产业界来说,或许不能一笑了之。
这位网友“总理房价”的计算公式是:2011年当地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×家庭构成人口(按2个人计算)×合理的房价收入比/90(小户型分界线),得出北京、上海、广州和深圳的“总理房价”分别为4387、4831、4573和4867元/㎡(建面)。
一线城市“总理房价”最高也不满5000元/㎡(建面)。这样的计算结果,不光业内人士不认可,多数网友也认为不现实。有媒体报导说,对这个“总理房价”,网友看过后大多只是“莞尔一笑”。
网友或可莞尔一笑,业内人士却需深究——中国各大城市合理的房价收入比究竟应该是多少?试想想看,如果没有明确的具体目标,房地产调控岂非无的放矢?
本轮调控的一大特点,是鼓励自住性需求而抑制投机/投资性需求。一般地讲,住房虽然具有消费品和投资/投机品的双重属性,但在“限购限贷”政策约束下,应该更多体现为消费品属性。
住房主要体现为消费品属性,那么,合理的房价显然应该与居民收入相适应,其背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就是“平均消费倾向”和“边际消费倾向”,以及“生命周期假设”和“持久收入假设”。
“平均消费倾向”和“边际消费倾向”,大家都耳熟能详。而“生命周期假设”和“持久收入假设”在本质上是一致的,其要点就是当前收入只是决定消费支出的因素之一,预期和财富也是决定消费的因素。
当然,最新的西方消费理论研究表明,决定消费的最主要因素还是当前收入。也正是基于这一点,在房地产问题上,这才有了国际上所谓3至6倍的房价收入比属于“合理水平”的说法。
然而,让大家感到不可思议的是,中国大多数城市的房价收入比,却已远远超过3至6倍的“合理水平”,特别是北京、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更高,这又该如何解释?
这关键在于当前收入只是决定消费支出的因素之一,预期和财富有时也是决定消费的重要因素。国际上西方发达国家合理水平的房价收入比为3至6倍的背后,是其相对稳定的货币币值,以及普遍的寅吃卯粮的透支消费和相对合理的贫富差距。
而对中国来说,一方面是“积谷防饥”的高储蓄传统,另一方面又是计划生育条件下中老年人对子孙辈购房时“财富代际传移”资助,再加人民币超发而带来的人民币贬值因素,这就造成了中国许多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远超国际合理标准的局面。
2010年,有研究机构调查显示,北京首次购房者的平均年龄为27岁,而英国首次购房者的平均年龄是37岁,日本和德国是42岁,美国也在30岁以上,这充分反映了中国年青一代购房时“拼爹”的现实。由于贫富差距的悬殊,年青人“拼爹”的购房竞争十分残酷,甚至可以说是惨烈。
这些年来,人民币超发又是不争的事实。在人民币超发的背景下,年青人在“拼爹”的同时,还需要“拼赌”。人民币超发意味着什么?人民币超发意味着通货膨胀。通货膨胀后,人们名义收入的提高虽然会滞后一些,但最终的提高应该也是可以预期的。
现在购房的房价是既定的,但收入的提高是可以预期的。因此,在按揭贷款周期内,房价收入比应该是逐年下降的。而且通胀越是厉害,房价收入比下降会越剧烈。
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,一方面,城市住房的供应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增长,另一方面,年青人在购房时不光要“拼爹”同时还要“拼赌”,“赌”通胀的预期,“赌”今后收入的提高。在这种情况下,各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岂有不高之理?
房价收入比理论并非不适合中国,但要具体明确当前合理的房价收入比是多少,又确实存在困难,困难就困难在“通胀预期”和“财富差距”的严重,这并非地产理论可以把握的。
均价约:22000元/㎡
海南/海口/观澜湖片区
均价约:11800元/㎡
海南/海口/西海岸片区
均价约:9000元/㎡
海南/海口/江东片区
均价约:13800元/㎡
海南/海口/西海岸片区
均价约:15000元/㎡
海南/海口/江东片区
均价约:17000元/㎡
海南/海口/新埠岛片区
均价约:17500元/㎡
海南/海口/观澜湖片区
均价约:16000元/㎡
海南/海口/西海岸片区
均价约:24000元/㎡
海南/海口/主城区
均价约:12000元/㎡
海南/海口/江东片区